仲夏时节,走进甘肃漳县贵清山安家门村,阵阵沁人心脾的艾草清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广袤田野间,艾草绿意葱茏,农户们手持镰刀,穿梭其中,熟练地收割、捆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丰收画卷。

长势喜人的艾草(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田间,农闲的闫沟村村民郭随有与妻子配合默契,分工明确。郭随有负责将收割的艾草装车,运往安家门村售卖,妻子则留守田间作业。“农闲时候就割艾草,能割1000公斤,每公斤3毛,大概能挣300元。”郭随有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对这份额外收入的满足。在夫妻俩的努力下,日收割量达2000公斤左右。谁能想到,曾被视为田间野草、无人问津的艾草,如今竟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草”“黄金草”,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希望。
在田间地头一片忙碌的同时,漳县贵清源生态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同样热火朝天。工作人员忙着为送来的艾草称重、登记、搬运,一捆捆艾草被有序运往加工车间。该合作社位于贵清山镇安家门村刘家门社,成立于2024年。依托当地丰富的野生艾草、沙棘资源,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全县农特产品加工厂,并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收购、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收割艾草(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合作社负责人王想军介绍,目前,贵清源生态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建成5千平方米的标准化艾草加工场地。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合作社正面向市场大量收购艾草。如今,每日都有300余农户前来交售,日均收购量达50吨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众多像郭随有一样的农户,通过辛勤劳作实现增收的生动实践。
从曾经无人在意的野草,到如今产业兴旺的“黄金草”,艾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更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漳县贵清山正以艾草为笔,书写着产业富民的崭新篇章,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王金银 刘爱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咨询(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