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六月十六,出六月门,热贡六月会,闹鱼节,这些老习俗正在消失

大多数人熟悉春节的热闹、中秋的团圆,可你是否知晓,农历六月十六这,同样承载着丰富的节日习俗与深厚的民俗文化,它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在莱阳老家,农历六月有着独特的 “出六月门” 习俗。这一习俗规定,出嫁的闺女要在农历六月初六以后,挑选一个双数的日子,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老人。

这个时间段,邻里之间打招呼常问:“你出六月门了吗?” 回答不是 “出了”,就是 “还没出呢,打算某天出” 。娘家人对待女儿六月回娘家这件事,格外认真,其中做好吃的手擀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手擀面细长,寓意着缠着闺女多回娘家看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有限,通信也不发达。每到农历六月,孩子们就盼着姑妈回来出六月门,因为姑妈总会带来好看又好吃的白面饽饽。

妈妈们出六月门时,会早早起床,给孩子穿上新裙子,扎起小辫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骑自行车带着孩子赶路,顺路还会买点新鲜的猪肉、蛤喇。

到了姥姥家,舅舅会用自家种的芸豆,配上新鲜猪肉做面条卤汤,再炒上几个蔬菜,一顿饭吃得孩子们小肚子圆滚滚的。

当天下午,妈妈们会回家忙农活,把孩子留在姥姥家,孩子们在姥姥家,不仅有好吃的,还能跟着表哥表姐上树粘知了,下河抓小鱼,尽享欢乐时光。

如今,随着农村老人大多住进城市,这一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但那份亲情的温暖,始终留存在记忆深处。

热贡六月会,藏语称 “智阁勒柔”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到六月二十五,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藏族、土族村庄盛大举行,至今已延续了一千多年。它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与摄影家前来探秘。

热贡六月会的活动场所一般在各村的山神庙里或庙前空地上,主要活动有祭神仙、上口扦、跳神舞、爬龙杆、打神鼓、唱 “拉伊” ,最后是法师 “开山” 。其中,“上口扦” 和 “开山” 更具特色。

“上口扦” 时,法师以神的名义为自愿者将两根寒光闪闪的钢针插入腮帮,据说此举能防止病从口入,令人称奇的是,“上扦” 者毫无痛苦之感,拔出钢针后,创口不但滴血不流,也不会留疤痕。

除了 “上口扦” ,还有 “上背扦” ,即将 10 - 20 根钢针扎在人的背上,“上扦” 者边击鼓边跳,直到钢针自动脱落。“开山” 时,舞者要求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前额,随后泰然起舞,即便鲜血染红衣衫也在所不惜。

跳神舞分为 “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三大类。“拉什则” 相传是十三战神之一的拉赞木洪果神将天界十二地度母表演的舞蹈传给了扎毛地区百姓,人们通过跳此舞祈愿地方平安、农牧丰收。

“勒什则” 起源于 400 年前,热贡麻巴一带百姓为求泉水兴旺、庄稼丰收,向青龙唱赞歌、跳舞祈祷,后演变成节日。“莫合则” 是古代藏族军队舞蹈,舞蹈风格威武、雄壮、豪放、欢乐,体现了藏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和平安康的愿望。

在广西南宁的长塘村,农历六月十六是热闹非凡的丰收节。这,村里会举办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壮族斗竹马等非遗项目的民俗踩街巡游,还有篮球赛、文艺晚会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流传于长塘镇及周边地区,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它源自壮族师公舞,后演变为独特的舞蹈形式,以师公麒麟舞步、九罡舞步为表现形式,舞蹈律动优美、语汇丰富、节奏鲜明。

表演过程包括请圣、迎龙、拜神和感恩,主要表达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2008 年,壮族芭蕉香火龙舞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 年还代表广西参加在浙江宁波举办的 “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并荣获金奖 。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黄龙庙会在黄龙寺举行。这,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纷纷赶来。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歌声在山谷中回荡。

在这盛大的集会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文化特色汇聚于此,通过歌舞等形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闹鱼节流传在广西、贵州等地苗族同胞聚居地区,至今已有 450 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十六,苗寨中热闹非凡,人们举行盛大的吹芦笙、跳踩堂舞、河边抓鱼闹鱼活动、篝火晚会等。

村民们会将上千公斤活鱼在村边小河中陆续抛出,人们纷纷争抢这些象征福气的 “飞鱼”,因为抢到的鱼越多,寓意福气就越多,所以闹鱼节又有 “东方的狂欢节”“苗族的泼水节” 等美誉 。

传说良双村过去鼠兽多、病虫害频发,村民们便在农历六月十六以 “闹鱼” 的形式,寄托消灭鼠兽和病虫害的心愿。节日活动丰富多样,前午夜,人们站在高坡呼喊迎接节日。

清早,姑娘们溪边梳洗打扮。十时左右进行斗鸟活动。下午二时,“闹鱼” 活动开始,村民们将 “都令”(一种有毒草药)放进泥坑舂捣,随后主办人将药搓进河水,佯装中毒,陪人扶其到水里打滚,象征鱼药见效,鼠兽病虫害被消灭。

接着,大家争抢抛投的鱼,之后还有芦笙踩堂、坐妹、斗马、唱歌、斗鸟等活动。

这些习俗见证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这些传统习俗,让它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因为它们不仅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在传承中汲取力量,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