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水碧天蓝鸭跖草

  本文转自:今晚报

  星期文库野草闲花之七

  水碧天蓝鸭跖草

  浙江青田县的地名由来,和当地盛产一种名叫“竹青”的植物有关,“叶似竹,可染碧”。初看描述,会以为人们用它的叶子来染色,但能用来做染料的其实是含有花色甙的蓝色花朵。这种植物的学名为鸭跖草,在野花中,它的花色格外碧蓝鲜明,引人注目,俗称“蓝胭脂草”。唐代《本草拾遗》中形象地描绘其特点:“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鸟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名鼻斫草。”

  鸭跖草和“鼻斫”有什么关系?这来自于《庄子》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大意为一个楚国人(郢人)在其鼻尖上涂抹了像蝇翼那么薄的白垩,然后请技艺高超的匠人(匠石)将其砍去。匠石挥动斧头,只听一声斧响,白垩被完全砍去,而郢人的鼻尖却毫发无损,郢人站立不动,神色也未曾改变。“匠石斫鼻”后来便用来比喻技艺高超。

  鸭跖草的花朵共有3片花瓣,上方的两片为蓝色,下方的1片为白色,中心位置是一簇花蕊。如果将它的花朵想象成一张人脸,这片白色正处于鼻子位置,便让人联想起在鼻子上涂石灰的相关典故。和它同属的植物竹节菜花型与之相似,3片花瓣却都是浅蓝色的,可以根据这一特征区分二者。

  “斫”字后来讹作“跖”,“吴人呼为跖,跖斫声相近也”,但“鸭”字却显得蹊跷,鸭跖草的叶片形状与其说像鸭掌,不如说像鸡爪。有人认为,可能和鸭子爱吃这种草有关。其实,鸭跖草的嫩茎叶人也能吃,凉拌、炒食均可,还有清热消肿的功效。

  因为花朵略像张开双翼的昆虫,鸭跖草又名碧蝉花、青蜂儿、翠蝴蝶。宋代杨巽斋在诗中形象地写道:“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鸭跖草虽有柔弱之美,终究不登大雅之堂,宋代诗人翁行不禁为它鸣不平:“露洗芳容别种青,墙头微弄晚风轻。不须强入群芳社,花谱原无汝姓名。”董嗣杲却在诗中代鸭跖草一抒胸怀,认为它虽生于田野乡间,遭受富贵人家的冷落,却能在染色中发挥作用:“翠蛾遗种吐纤蕤,不逐西风曳别枝。翅翅展青无体势,心心埋白有须眉。偎篱冷吐根苗处,傍路凉资雨露时。分外一般天水色,此方独许染家知。”鸭跖草花朵颜色明净可爱,但染成布料后不易固色,遇水便褪。明清时,用它制作的颜料主要用于在灯笼上画图案,“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