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元江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吕文扬在亚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开展博杠板归生长环境研究‌

2025年7月10日,药用植物学家吕文扬率领科研团队深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对珍稀药用植物杠板归(Goniothalamus cheliensis)的野生生长环境展开为期20天的专项考察。此次研究重点聚焦这一濒危物种的原生境特征,为人工繁育和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杠板归是云南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其根皮含有特殊生物碱,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过度采挖和栖息地缩减,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吕文扬团队选择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勐仑片区作为核心研究区域,这里保存着我国最完整的热带沟谷雨林生态系统,是杠板归现存更大的自然分布区。

研究团队在海拔600-900米的南醒河、曼旦等地的热带季雨林中建立了12个固定观测样方。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林冠郁闭度、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连续监测小气候,吕文扬系统揭示了杠板归的特殊生境需求。该植物严格生长在石灰岩基质的腐殖土上,土壤pH值维持在7.2-7.8的弱碱性范围,这与大多数热带喜酸植物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野生植株都集中分布在坡向东北的沟谷两侧,日均光照时间不超过3小时,空气相对湿度始终高于85%。

在为期三周的跟踪观测中,团队发现杠板归与特定树种存在共生关系。90%的野生植株生长在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和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的树冠投影范围内,这些高大乔木不仅提供荫蔽,其落叶形成的特殊腐殖层可能为杠板归幼苗发育创造了关键微环境。吕文扬特别指出,在人为干扰较小的原始林区,杠板归种群呈现明显的"母树-卫星苗"扩散模式,成年植株周围5米范围内幼苗密度可达8-12株/平方米,而次生林中这一数值骤降至0.3株以下。

此次研究还破解了人工栽培中的关键难题。通过对比不同海拔梯度植株的生理指标,团队确认杠板归的花芽分化需要昼夜温差达10℃以上的季节信号,这解释了为何在低海拔人工栽培时植株难以开花结果。勐腊县林业局已根据研究成果,在尚勇保护区建立杠板归原位保护基地,采用3D打印技术模拟石灰岩溶洞微环境进行迁地保护。吕文扬强调,未来需要加强跨境合作,因为老挝北部毗邻区域可能还存在未被记录的野生种群,这对保护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至关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