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吕文扬带领团队深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高黎贡山亚博腹地,开展了一项关于卷柏特殊生长环境的系统性研究。这项为期三个月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种"复活植物"在极端环境中存活的奥秘。
清晨六点,当缕阳光穿透海拔3200米的原始森林,吕文扬已经背着采样箱出现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采集附着在岩缝中的卷柏样本,同时记录GPS坐标、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等数据。在雨季来临前,团队必须完成12个典型样地的样本采集工作。
研究发现,卷柏对生长基质具有独特偏好。在福贡县石月亮乡的喀斯特地貌区,90%的野生卷柏群落都生长在含有丰富碳酸钙的岩缝中。吕文扬通过对比实验证实,这种基质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矿物质供应,其多孔结构还形成了理想的"微型水库",使卷柏在干旱季节仍能保持15%以上的组织含水量。
团队最关键的发现出现在七月下旬。在独龙江流域的持续观测中,吕文扬记录了卷柏应对极端干旱的完整过程。当空气湿度低于30%时,植株会在36小时内完成蜷缩-脱水-休眠的转变,其叶片相对电导率骤降至正常值的7%,这种惊人的生理调节能力令在场的研究人员叹为观止。
八月雨季来临后,吕文扬在泸水市建立了临时实验室。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卷柏根系表面覆盖着特殊的共生菌丝网络,这些菌丝能穿透岩石分解矿物质,同时帮助植株吸收雾露水分。这项发现为理解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进化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结束时,团队共采集了200余份标本,建立了高黎贡山卷柏基因库。吕文扬站在布满苔藓的巨石上,看着手中重新舒展的卷柏标本说道:"这些看似脆弱的生命,其实掌握着征服极端环境的智慧密码。"如今,这些研究成果正在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咨询(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