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乐都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夏季荨麻疹高发期,3类因素容易患病,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当38℃的烈日炙烤大地,你的皮肤却突然掀起“红色风暴”——大片风团如地图般蔓延,瘙痒像无数蚂蚁在啃噬,越抓越痒,甚至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这并非科幻片场景,而是全球1/5人群在夏季经历的荨麻疹“突袭”。在中国,皮肤科急诊中每3个患者就有1个是荨麻疹,而夏季发病率是冬季的3倍!

夏日里的“隐形刺客”:为何夏季是荨麻疹高发季?

  盛夏时节,阳光明媚、万物生长,许多人却因一种“不速之客”而陷入困扰——荨麻疹。这种以皮肤瘙痒、风团红斑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像一位“隐形刺客”,在不经意间侵袭人体,带来难以忍受的折磨。数据显示,夏季是荨麻疹的高发期,尤其是儿童、过敏体质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更是“重灾区”。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荨麻疹在夏日“肆意横行”?

  1. 高温与湿度:皮肤的“双重挑战”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量增加,汗液中的代谢产物(如乳酸、尿素)可能刺激皮肤,诱发过敏反应。同时,潮湿的环境为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提供了滋生土壤,进一步增加了皮肤敏感的风险。

  2. 紫外线与日光性荨麻疹

  紫外线是夏季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部分人群对紫外线异常敏感,日晒后皮肤会出现红斑、瘙痒甚至风团,这种被称为日光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在夏季尤为常见。

  3. 食物与环境的“双重诱惑”

  夏季饮食以清凉解暑为主,但冰淇淋、冷饮、海鲜等高风险食物却可能成为过敏诱因。此外,蚊虫叮咬、空调冷风直吹、化纤衣物摩擦等日常细节,也容易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的“真面目”:症状识别与误区澄清

  1. 典型症状:瘙痒、风团与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发性瘙痒风团红斑(类似蚊子叮咬后的肿块)。风团大小不一,可迅速消退,但新风团可能不断出现。严重时,还会伴随血管性水肿(如嘴唇、眼睑肿胀),甚至引发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2. 常见误区:这些认知可能加重病情!

  · 误区一:荨麻疹只是“皮肤病”实际上,荨麻疹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灯”。例如,感染(如肝炎、寄生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肿瘤可能伴随荨麻疹发作。

  · 误区二:抓挠能缓解瘙痒抓挠会释放更多组织胺,导致瘙痒加剧,甚至引发皮肤感染。

  · 误区三:冷敷是疗法虽然冷敷可暂时缓解瘙痒,但过度冷刺激可能诱发寒冷性荨麻疹,适得其反。

  

夏季荨麻疹的“三重防护网”

  1. 生活防护:从源头减少诱因

  保持清洁卫生:

  夏季出汗多,需勤洗澡、勤换衣物,选择纯棉透气材质的衣物,避免化纤面料摩擦皮肤。家中定期除螨,减少宠物饲养(猫狗皮屑是常见过敏原)。

  避免极端消暑方式:

  吹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冷饮、冰淇淋需适量,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

  防晒与防蚊并重:

  外出时涂抹物理防晒霜(如氧化锌、二氧化钛),佩戴遮阳帽;使用蚊帐、驱蚊液,避免蚊虫叮咬。

  2. 饮食调理:吃对食物是关键

  忌口清单:

  避免食用高致敏食物,如鱼虾蟹、坚果、牛奶、鸡蛋等;减少摄入含人工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的加工食品(如罐头、腌腊制品)。

  推荐清单: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柑橘、猕猴桃、西红柿),增强皮肤抗氧化能力;补充碱性食物(如绿叶蔬菜、海带)调节体内环境。

  饮品选择:

  用绿豆汤、菊花茶替代冷饮,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降低过敏风险。

  3. 心理与作息:让身体“轻装上阵”

  情绪管理:

  焦虑、压力会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户外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

  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中医认为“血虚生风”是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因此需注重养血安神(如食用红枣、枸杞)。

  

应对策略:从家庭护理到医疗干预

  1. 家庭应急处理:快速缓解瘙痒

  冷敷法:

  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敷患处,每次不超过10分钟,可暂时缓解瘙痒。

  中药外洗:

  金银花、薄荷叶、苦参各30克煮水熏洗患处,具有疏风止痒的效果。

  药膏辅助:

  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抗组胺成分的药膏(需遵医嘱)。

  2. 药物治疗:分清急慢性,科学用药

  急性荨麻疹:

  以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为主,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慢性荨麻疹:

  需长期规律用药(如二代抗组胺药),若效果不佳,可考虑生物制剂(如抗IgE疗法)。

  3. 及时就医:警惕并发症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风团持续不退(超过24小时);

  面部、咽喉肿胀影响呼吸;

  伴随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夏季荨麻疹虽令人烦恼,但通过科学预防与规范治疗,完全可以将其“拒之门外”。记住:避免诱因是前提,及时治疗是关键,调整心态是助力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