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高调会晤,不是一场外交礼节,而是一次战略剧变的宣告。在伦敦的唐宁街与诺斯伍德,在金融城的灯光与核指挥系统的荧幕间,法英两个历史冤家公开联手,宣称要在核威慑层面“协调资源”,在导弹领域“同步加速”。这一态势,已远远超出了常规防务合作的范畴,更像是在欧美战略裂缝加剧之际,欧洲自我组织的一次豪赌——用两把核钥匙捆绑一体,把乌克兰与整个欧洲大陆打包押上赌桌。

谁还记得1995年签署的契克斯联合声明?彼时的英法只是承诺“保持战略对话”,而如今,两国的防务声明则直指“任何威胁英法核心利益的对手”,措辞之锋利、信号之明确,几乎将“对手”具体化为俄中两极,甚至影射了美国的不可靠。从特朗普再次登场、威胁轰炸莫斯科的极端言论,到拜登政府对乌克兰援助逐步退潮的态度,欧洲传统大国正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华盛顿撑腰的北约,是否仍能撑起自己?
马克龙显然早已不再满足于法国“核保护伞”笼罩下的模糊空间。他那的“欧洲战略自主”口号,在乌克兰战场的血腥消耗与华盛顿的不确定承诺之间,被不断强化、浓缩、重新定义。此次法英峰会上,“协调核资源”的字眼毫无保留地写入联合声明,虽然两国仍然保留“主权独立”这一缓冲,但本质上的核联动已成既定事实。这不仅代表着对北约集体防卫框架的挑战,也是一种赤裸裸的对抗信号:一旦未来欧洲大陆爆发全面战争,不论源头是俄乌、波罗的海,还是南高加索,英法将以自身核打击能力为基础,重构核威慑体系。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核问题专家法耶指出,这一合作仍“符合法国核心利益的欧洲维度”,即法国愿将自身安全边界外推至欧洲全境。但问题在于:马克龙与斯塔默从未获得欧洲其他的正式委托,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波兰,是否愿意让英法二人用核弹决定它们的命运?事实上,法国所谓“欧洲核威慑”的框架从未真正广泛化,而更像是巴黎的单方面宣示。这一次,英国的“点头”,不过是为了在脱欧之后重返欧洲政治主舞台、重塑话语权。

更具深意的是,此次峰会不只是战略宣示,更是产业重组。联合导弹计划将加速推进,其背后是英法两国希望以导弹工业为核心推动欧洲防务自主体系的企图。美国长期主导的雷神、洛克希德-马丁正在以其高昂价格和不可转让的使用权桎梏盟友,而法国与英国的合作,则是另一个“避开美国”的技术路径。新一代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的联合研发,实际上是对欧盟军工独立性的再造,更是在乌克兰战场“弹药荒”背景下,对欧战时工业潜能的直接动员。
然而,法英军事捆绑,不仅是技术合作、政策协同,更隐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地缘焦虑。英国脱欧后沦为政治孤岛,但其核地位与常任理事国身份使其仍握有全球发言权;法国则面对德国工业上升与中东非洲战略衰退的双重压力,在内部缺乏共识的欧盟体系中急需一个可以配合的核伙伴。在这一背景下,法英突然走到一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战略互挟:法国需要英国的“核共识”来合理化其欧洲主导论,英国则需要法国的欧洲认同来摆脱孤立状态。这种绑定,不是结盟,更像是互相拉扯下的临时婚约,一旦失衡,其分裂可能比融合更具破坏力。
不可忽视的是,美法之间关于乌克兰问题、伊朗核问题、对华政策的多重分歧,正加速西方阵营的内部裂解。尤其是2025年大选后的特朗普态势模糊,欧洲普遍警惕白宫政策的突变性。在这一大背景下,法国通过与英国捆绑核威慑,试图向华盛顿释放一个信号:巴黎有能力,也有意愿,在“没有美国”的条件下主导欧洲安全事务。此举对于布鲁塞尔、柏林甚至华盛顿,都是赤裸裸的战略挑衅。

但英法两国自身的问题也同样明显。法国正深陷北非与萨赫勒地区战略收缩的泥潭,军费维持在GDP的2%左右,核力量虽可维持基本威慑,却缺乏战略打击全球的能力。英国脱欧后财政紧张、国防投资捉襟见肘,新政府更需在国内经济与外交权衡之间谨慎前行。二者携手看似强势,实则不过是欧陆安全失重后的被动反应。一旦战火延烧、风险失控,英法核协调的决策链条未必比北约更稳妥,反而可能成为局势升级的触发器。
在战略逻辑上,这一法英“核握手”更是一种超越乌克兰的信号。它不仅是对俄的强硬回应,也是对中美博弈态势中的自我定位。英国长期以来是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而法国则在南太平洋、印度洋保持独立部署。如今两国在欧洲战区强化核协调,可能预示着未来在全球防务框架中推动新的地缘板块分工:美国主东亚,英法主欧洲,其间存在战略默契,也可能潜藏分裂风险。
法英军事联盟的强化,其外衣是“保卫乌克兰”,其实质却是借着战争的烟雾强化欧洲主权论的技术根基与军事肌肉。对乌克兰来说,这种表态无疑提供了政治与战术信心,但其背后并无真正的全面防御承诺。一旦战事进一步升级,是否真的愿意动用核协调体系,法国与英国恐怕谁都不敢先跨那条线。
此时此刻,英法两国比谁都清楚,欧洲再无冷战式的战略缓冲区。所有的行动,都是贴着皮肉进行的赌博。核协同不是和平的代名词,而是摊牌逻辑的前奏。当欧洲主动把核武器从最后防线推向前台,本质上已经说明了一切:西方不再相信和平能靠谈判维持,核武器也不再是仅供展示的“最后保险”。而这一次,所有人都在盯着法国的手——它是否真能掌控欧洲的核弹琴键,抑或只是孤注一掷的奏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咨询(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