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抚宁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难倒郑珍,西南方言中鱼腥草的根到底叫什么

在西南地区,鱼腥草的叶子和根堪称美食原料。相比较而言,川渝地区更喜欢凉拌鱼腥草叶子,贵州人更钟情于它的根,或凉拌,或烹炒。

在贵州餐馆的菜谱中,经常会看到“折耳根炒腊肉”这道菜。这些年,“折耳根”在互联网上知名度暴增,和酸奶、奶茶、咖啡、蛋糕、冰淇淋等混搭的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鱼腥草的根

问题在于,“折耳根”是根据西南方言发音转写而来的。那么,鱼腥草的根,到底叫什么呢?

确实,鱼腥草可以药食两用。《本草纲目》将它收录在“菜部”,正式名称是“蕺”,别称“鱼腥草”。

民间对鱼腥草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仅湖南一个地方,就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等叫法。此外,广州叫狗贴耳,贵州叫肺形草,福建叫猪姆耳,浙江叫秋打尾,不一而足。江西把它叫做野花麦,因为和荞麦长得有点像。

李时珍的记载和民间的叫法,或突出鱼腥草的气味,或突出鱼腥草的叶片外形,都没有特别提及它的根

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贵州文人郑珍似乎也被难倒了。《遵义府志》记载:“乾隆年间灾荒,村民皆掘侧耳根(别名),采夏枯草、淀蕨菜以度荒年朝夕。”也就是说,郑珍等人在编纂时也是根据方言转音而来,这种写法似乎不太科学。

贵州大学龚希怀等人在研究论文中将它写为“蕺儿根”,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余虹则写成“蕺耳根”。儿,在语义上的解释之一是年轻,如健儿、男儿。“蕺儿根”可以解释为鱼腥草的嫩根,这基本符合事实,似乎比“蕺耳根”更科学。

从文字规范化的角度来看,“蕺儿根”这一名称更准确。

文/图 肖郎平

编辑/王子琪 实习生 于瑞晓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